混凝土預制構件需要經過多次起吊、堆放、運輸等環節,在這些過程中非常容易產生裂縫、掉角等缺陷;另外,在生產過程中由于原材料不合格、養護不當、振搗時間不夠等原因亦會產生一些微小的表面氣泡、疏松等缺陷。為保證預制構件的外觀質量,需要查明缺陷原因,編制修補方案,在構件出廠前對缺陷進行修補。以裂縫、氣泡和缺角掉邊這三種常見缺陷為例,對缺陷產生的主要原因、防治措施和修補方法進行分析。
1 缺陷形成的主要原因
裂縫
裂縫不得為非貫穿性裂縫,且裂縫寬度不得超過0.2mm。
形成原因:水泥、碎石、外加劑等原材料不合格;配合比不當導致水灰比過大;構件脫?;虻踹\時,混凝土強度沒有達到規定值或受較大外力的碰撞擠壓;養護過程構件內外溫差過大,溫度升降過快。
氣泡
形成原因:粗細骨料及水在拌合時的計量不準,造成砂漿少、石子多;混凝土攪拌時間不夠,未拌合均勻,和易性差;混凝土振搗不密實,或漏振,振搗時間不足;鋼筋間距不均勻,局部鋼筋過密,導致局部混凝土石子與砂漿分離。
缺角掉邊
原因分析:強度未達到就提前拆模,棱角強度不夠;脫?;虻踹\中受到較大的外力碰撞擠壓。
2 缺陷的防治措施
裂縫
防治措施:做好原材料進場檢驗;嚴格控制混凝土水灰比,控制塌落度;在構件脫模及吊運過程中,避免受到較大外力的碰撞擠壓;養護過程中半小時檢查一次測溫探頭及蒸汽管道,保證升降溫速度不要過快。
氣泡
防治措施:計量準確,誤差在允許范圍內;確保足夠的混凝土攪拌時間,攪拌均勻;確保足夠的振搗時間,振動臺操作工需用專人操控;加強鋼筋綁扎現場過程控制和檢驗,嚴格按圖施工。
預防措施:確保預制構件拆模強度達到規范要求后方可拆模;脫模劑噴涂均勻,不得有漏噴、不噴等情況出現;預制構件在拆模及吊運過程中,避免受到較大外力的碰撞擠壓。